石窟寺是我国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重要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其中,大足石刻被称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今天,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重庆大足举行。专家云集,共同探讨中国石窟寺考古学术的同时,也对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利用各抒己见、出谋划策。
川渝联手,推动石窟整体研究
“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重庆石窟,处在中国石窟寺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它不仅是重庆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认为,川渝两地以大足石刻为中心的众多唐宋时期的佛教石窟寺艺术,构成了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非常重要的西南板块。
当前正值全民文化建构的大好历史时期,霍巍建议,加强川渝两地联手互动,推动石窟艺术文化的整体研究;在文旅结合方面,也要积极推动川渝石窟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重心”。
怎么做?霍巍认为,首先,要摸清家底,有计划地开展石窟资料的编辑整理,同时要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除了大型石窟寺,还有很多中小型石窟寺值得研究。其二,以大足石刻等中心石窟寺为抓手,开展科学的保护、研究和利用。通过系统的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背景、文化源流进行认真梳理,比如大足石刻,现在还有很多重大的学术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发掘其文化内涵。
深挖特色,实现考古成果转化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石窟,其中,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川渝石窟的表现尤其有特色。”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看来,每一个普通观众都可以从大足石刻中找到自己看得懂的地方,也能从不同角度找到其中的美,参观的过程也比较放松。
同时,罗文华认为大足石刻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深挖。其中,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实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多元融合,充分体现了世俗化、宽容度、接纳度,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挖掘和宣传。
“大足石刻的发展与旅游经济密不可分。石窟内部的解说、引导,还有一些空白点,除了浅层次的介绍,还应该补充更多的历史的、文化的解读。”罗文华建议,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要区分普通参观者、一般爱好者、专业研究者的视角和需求。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把大足石刻中一般人看不到的信息更多地呈现出来,在旅游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考古成果的转化。
高度重视,促进成渝文化发展
“第一次来大足石刻,是在35年前。当时石刻的保护工作还主要是“修、救、补”。这次来大足,发现大足石刻已经成为了重庆最好的一张名片,对旅游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崇峰说。
李崇峰表示,此次大足之行,让很多从事考古研究的同行都感受到了大足政府对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对外交流、合作的高度重视,“政府有着开阔的心胸、开放的心态,这对保护、利用好石窟寺非常重要。”
“石窟跟人一样,也是有寿命的,科学的保护非常重要”。李崇峰建议,除了大足石刻“五山”,周围的石刻也应列入保护、研究范畴。与此同时,当前备受关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离不开成渝双城文化的建设,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石窟寺承载的文化研究,就是促进成渝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大宣传,联合高校培养人才
“石窟寺未来的发展,基于我们对石窟寺过去、现在的研究、研讨。在中国的四大石窟当中,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工作做得就比较好,《大足石刻全集》的出版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对大足石刻等研究予以赞赏。
李裕群希望,大足石刻还要继续加大宣传,扩大知名度。“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就是要搭建平台,促进各类型石窟寺研究的交流、学习,加强石窟寺的保护,推动石窟文化、艺术面向全国、全世界的展示。”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魏文斌认为,大足石刻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值得不断地向川渝地区、向全国、全世界进行推广。
“石窟寺的保护、研究,核心是人才。”魏文斌建议:大足石刻与更多的高校建立长期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同时,希望大足石刻能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川渝石窟的研究、交流、协作。
上游新闻 黄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