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电影空间分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画内空间是观众直观能看见的,画外空间是指银幕画框以外的空间,观众可以根据导演的暗示,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
2、突破画内空间的几种方法
突破画内空间的方法有很多种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除了内容上的突破创新外,还有和内容相匹配的影像构图给人带来的冲击,大量不完整构图给人带来的是力的震撼。
(5)摄影机的运动。运动自然构成了画面的变化,摇、移、升降等方式都能达到这种效果。摄影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视觉元素出现,这样就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7)人物的视线向画外看。随着剧中人物的视线,观众的注意力就自然引向了画外空间。
五、场面调度的特例
如果电影剧本中出现“千军万马杀奔过来”的句子,要实现起来就相当困大场面就会涉及大量的人员、装备,要让这么多人都进入规定情景是非常困难的要使拍摄工作没有差错,导演必须在摄影机开始运转之前做好大场面调度的一安排,前期、案头工作要特别仔细,各个环节的问题都要想清楚。拍摄大场面之瓶排练是必不可少的,演员的走位要相当熟练,同时摄影、照明部门要不断地演练拍摄大场面的顺序:
(2)先主后次,局部镜头中先拍主要演员,再拍群众演员。
2、静止场面
电影是运动的艺术,但电影摄影却不只有“动”这一种手法。动也不是衡量摄影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为动而动,如果滥用运动镜头,只会丧失动的魅力,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生活中,风起云涌能让人激动,静思冥想也是一乐趣。只有从内容出发,合理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中取静、动静相间,才会化解掉静止镜头的呆板、单调的劣势,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反叛者,电影也不例外。由于动机乎被公认为电影的基础,于是有一些导演特意用静止的观念来对抗,比如布莱松、小津安二郎和德莱叶等电影大师,他们被认为是场面调度“简约派”代表。布莱松严格制运动,他认为如果一个画面中好像什么都是不动的,那么即使是最微小的运动也具有最大的意义。小津安二郎对运动的理解和实践也是非常独特,他的影片中一律不采用移动拍摄和摇拍,因为他追求的是画面几何构图的稳定性,不想让它遭到哪怕是瞬间的破坏。